多数感冒不要用抗菌素治疗
所以在治疗感冒时大量使用抗菌药是无效的,反而可能导致儿童耳聋、肠道内菌群失调等症状;长期使用,还可能导致过敏,细菌耐药性增加,使以后再用此类药效果不明显。
因此,感冒了,不可滥用抗菌药。
权威披露:90%以上感冒无需抗菌药物
对付感冒:休息、补水和维c
除非出现黄脓鼻涕又同时伴有发热和血白细胞增高等感染现象,大多数的感冒患者不需要服用抗菌药物;当感冒有发热症状等或并发其他症状时,应及时就诊,在明确有病毒或细菌感染时,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使用。
抗菌药物小知识:
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,包括各种抗生素、磺胺类、咪唑类、硝基咪唑类、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。由细菌、放线菌、真菌等微生物经培养而得到的某些产物,或用化学半合成法制造的相同或类似的物质,也可化学全合成。抗菌药物在一定浓度下对病原体有抑制和杀灭作用。
抗菌药主要分为八大类,其中β—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、头孢菌素类、碳青霉烯类、含酶抑制剂的β—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;氨基糖苷类;四环素类;氟喹诺酮类;叶酸途径抑制剂类;氯霉素;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;大环内酯类。抗菌药物的应用需根据不同的感染性疾病进行合理选择。
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?
一. 合理使用抗菌素
在明确指征下选用适宜的抗菌素,并采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,以达到杀死致病菌、控制感染,同时采取各种相应措施以增强患者的免疫力和防止不良反应的发生,尤其是避免细菌耐药性的产生。
二. 不合理使用抗菌素的诸方面:
选用对病原菌或感染无效、疗效不强的药物;量不足或过大;病原菌产生耐药后继续用药;过早停药或感染控制已多日而不及时停药;产生耐药菌二重感染时未改用其他有效药物;给药途径不正确;发生严重性或过敏反应时继续用药;不确当的联合应用抗菌素;依赖抗菌素的抗菌作用而忽视必要的外科处理;无指征或指征不强的预防用药;忽视疗效/价格比。
三. 合理用药涉及的问题:
应用抗菌素及联合用药的适应症;抗菌素的药动学和药效学;抗感染的经验用药;抗菌素的剂量、疗程和给药方法;抗菌素的不良反应和防治;细菌耐药性的变迁与预防;特殊情况下抗菌素的应用等等。
四.抗菌素应用的基本原则:
1. 及早确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学诊断。
2. 熟悉选用药物的适应症、抗菌活性、药动学和不良反应。
3. 按照患者的生理、病理和免疫等状态而合理用药。
4. 常用抗菌素的合理使用。
5. 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、剂量和疗程。
6. 下列情况抗菌素的应用要严加控制或尽量避免:预防用药、皮肤、粘膜的局部用药;病毒感染或发热原因不明者;联合采有抗菌药物。
7. 强调综合性治疗措施的重要性;
相关文章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