设为首页 - 加入收藏
上海急救培训
您的当前位置:主页 > 心理 > 正文

拖延症是什么?

来源:网络整理 编辑:管理员 时间:2018-03-14

  1991年,George Arthu rAkerlof 发表了一篇论文,叫《拖延与顺从》。其中提到他自己有一次拖延了八个月,才把一箱早该寄出的衣物送去邮局。这篇文章发表之后,关于“拖延”的研究,开始进入各种学家的视野。

  十年之后,2001年,这个人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。

  记者圈子里面流传一个说法,说如果你忽然看见谁今天在微博上异常活跃,晒晒TA的花花草草猫猫狗狗,东家长李家短,跟TA八杆子打不着的事情TA都要跟着去嚷嚷两句,那八成是TA的截稿日期要到了:这是垂死挣扎的各种表现。

  George Akerlof当然不是因为拖延才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,记者们也并非在交稿前一刻变得无比八卦而完成那些即时的稿件。可重要的是,从天才到普通人,拖延是我们人性的一部分。

  和抑郁症、强迫症(等)不同,至今心理学的临床诊断里面,尚未出现过“拖延症”这个词语。尽管“拖延”似乎在“吞噬”着我们的耐心、精力甚至体力,但它还远不能被称为一种疾病。

  所以别担心:)。

  那,各路学家研究了这二十多年,有很多相关的理论,所谓“战拖”的方法一一在江湖上出现。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皮尔斯·斯蒂尔教授曾提出了一个著名的“拖延公式”:

  U=EV/ID

  战拖=信心*价值/冲动*回报延迟

  我列出这个公式来,没有更深刻的意思,只是想让你们觉得“哇晒,牛X”。我真正想说的是,是否拖延,其实本质上来讲,就是你愿意付出的代价,和你的获得之间,你做一个选择。

相关文章:

栏目分类
上海急救培训

关于我们  法律声明  网站地图

Copyright © 2017-2018 悦安健康网 版权所有  

上海急救培训中心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