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儿铅中毒有什么急救措施(2)
铅在体内的流动性儿童大于成人。成人摄入体内的铅约90%-95%将积蓄于骨骼中,而儿童只有75%左右在骨骼中,而此部位蓄积的铅流动性亦很大。容易向血液和软组织中流动,使儿童内源性铅暴露的机率和幅度较高。
铅中毒属于环境污染性疾病,预防应遵循初级预防为主,次级预防和早期筛查为辅的原则。初级预防的基本思想是根除铅暴露是预防铅中毒的最佳途径,达到此目标需要政府、环保部门及社会共同努力,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实现。目前能做到的是次级预防,尽量减少铅毒的毒害作用。儿童铅中毒的筛查是对初级预防和次级预防的补充。通过筛查早期发现铅负荷增加和受铅毒性影响的儿童,进一步施行干预和治疗。
铅中毒的诸多因素都是次级预防的重点,尤其要教育和帮助儿童避开铅源,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。少在马路上逗留、玩耍,杜绝手—口动作。加强营养,保证蛋白质的需要量,提供全面、均衡的营养,应多食富有钙、锌、铁矿物质及维生素B、C等食物。
【治疗措施】
1.杜绝铅毒继续进入
在轻症中毒病人,断绝铅的来源,已能遏止危重的症状。对误服大量含铅药物而致中毒的病儿,首先必须导吐(可用吐根糖浆),并用1%硫酸钠或硫酸镁洗胃,继之向胃内注入硫酸钠或硫酸镁15~20g,使形成不溶性硫化铅,然后再次洗胃,以清除沉淀出的硫化铅。以后服用较大量牛乳或生蛋白,可使剩存铅质成为不易溶解的盐类,并可保护胃粘膜;再用盐类泻药1~2次以导泻。
2.促进铅的排泄目前常用的祛铅疗法是将依地酸二钠钙Na2CaEDTA15~25mg/kg加于5%葡萄糖液内配为0.3%~0.5%溶液,静脉滴注或缓慢静脉注射,使成无毒的依地酸铅盐由尿排出。
其每日总量一般不超过50mg/kg,在6~12小时内静脉滴注,或分2次静脉缓注,持续2~3天,间歇5~10天为一疗程,一般可连续应用3~5疗程,以后根据病情,间隔3~6个月再行驱铅治疗。静脉用药可能引起肾脏损害,故在治疗过程中须经常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,如有肾功能异常或无尿,应即停药。小儿进行此项疗法,最好先用小量,即以0.2g溶于5%葡萄糖溶液200ml中,在1小时以上的时间内徐缓地滴入静脉,如4小时内无不良反应,再用上述剂量注射。慢性中毒可用肌注方法。此药在胃肠道很少吸收,且可和铅络合成依地酸二钠铅被吸收到体内,增加铅的毒害,故不宜口服。国产解毒药二巯基丁二酸钠治疗铅中毒的效果不亚于依地酸盐,用量及用法见锑中毒节。重症病儿或当血铅值超过4.83μmol/L(100μg/dl)时,可用联合疗法。药物剂量和用法如下:先用二巯基丙醇(BAL),每次4mg/kg,每4小时1次,肌注;同时或稍后用依地酸二钠钙,每次12.5mg/kg(最大剂量每日75mg/kg)静脉或肌内注射(上述二药在不同部位肌注)。能口服的病儿尽快口服青酶胺,每日20~25mg/kg,分4次口服、最大日用量1g,用药前应作青霉素过敏试验。联合治疗3~5天,血铅浓度降至正常,停用2天后再用下一个疗程。在重复疗程中,每日用量应酌减少(依地酸二钠钙每日50mg/kg,二巯基丙醇为每日15mg/kg)。以上药物在应用过程中,均须注意其副作用,如病儿出现无尿,立即停用依地酸二钠钙。在用二巯基丙醇的过程中,勿同时应用铁剂。无尿4小时以上者应同时作血液透析。病儿血铅值在3.84~4.83μmol/L(80~100μg/dl)时,依地酸二钠钙和二巯基丙醇应用2天,而后口服青酶胺5天。若肠道中无铅,可单用依地酸二钠钙5天或用二巯基丙醇加依地酸二钠钙3天。血铅值在2.88~3.84μmol/L(60~80μg/dl)之间者,可用短期依地酸二钠钙或较长期青酶胺治疗。血铅值<2.88μmol/L(60μg/dl)的病儿,除有其他铅中毒症状外,一般不需作驱铅治疗。此外,二乙烯三胺五乙酸三钠钙(促排灵,CaNa3DTPA)排铅效果亦好,可酌情应用。每次用量为15~30mg/kg,溶于生理盐水中,配成0.2%~0.5%溶液,静脉滴注,用3日停3日为一疗程。在急性中毒时,也可应用枸橼酸钠,使与铅化合成构橼酸铅,虽可溶于血内,但因不易游离,故无毒性作用,能由尿排出而不致中毒。每日剂量为3~8g(成人量),分数次口服,必要时可用2.5%溶液作静脉注射。
3.治疗急性腹痛
如腹痛剧烈,可选用阿托品、654-2、维生素K等以解除肠道痉挛,并可由静脉徐缓地注射10%葡萄糖酸钙10ml,除减轻腹绞痛以外,并促使铅在骨骼内沉着,减低血铅浓度。必要时服用复方樟脑酊,较大儿童可皮下注射少量吗啡。
4.治疗急性脑症状
相关文章: